「老師,我是特地來謝謝您的!」
諮商的值班時段,第一位來的學生是上學期前來生涯諮商的個案,一個很聰慧的大四女孩。
「真的嗎?要謝老師什麼呢?」
「我是來跟老師說,我甄試上X大會計研究所。真的很謝謝老師,要不是老師給我甄試資料的修改意見,可能也沒這麼順利。」
原來學生順利甄試上好學校的研究所。我也記起來曾經針對她的甄試資料給過意見,要她回去修改,並且提醒她甄試的注意事項。
「恭喜妳囉!這也是妳自己很優秀,所以可以甄試上!」諮商師總是要隨時鼓勵個案,增加個案的自信。
「可是,我很擔心不知道能不能念好研究所的課程?而且,總覺得甄試上的感覺不如考進去來得實在。」
一般人總覺得能甄試進研究所不用準備考試是多幸福的事情,卻還是有人會因為甄試進研究所而覺得擔憂。每個人的想法果然可能很不一樣,千萬不要有「理所當然」對方一定會怎樣想的念頭,這可是溝通上的大忌。
後來的時間,針對學生的擔憂進行討論,並且提供很多研究生的上課方式和該校的校風等等資訊讓學生瞭解,結束時,感覺到學生帶著希望與自信離開諮商室。
學生離開後,心中也充滿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可能因為我幾個小時的諮商,因而產生一位偉大的學者或是會計師。
就如同心理學中所提到的比馬龍效應:別人會朝著你的期待而改變。
這也是我當諮商師的小小成就感。
附註:比馬龍效應
傳說古希臘有一位國王,善於雕刻工藝,不喜治理國事。
他精心雕琢了一個女子雕像,因為全心全意,用盡心血,雕刻完了之後,
他越看越喜愛自己的作品,漸漸地愛上了這尊女子雕像。
因此,比馬龍國王每日虔誠的向天神們祈禱,
希望可以讓雕像成為真人,每天每天的祈禱感動了上天,
有一天雕像成為真人,
比馬龍國王娶了復活的雕像為皇后。
當心理學家發現:
只要對別人有所期待,被期待者就會朝著期待者的方向展現行動,並達到期待目標。
當自我對自己有期望時,也會朝著自我的期望前進達到期望目標。
愛好希臘傳說的心理學家就將此種現象稱為「比馬龍效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