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習心情筆記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你為什麼可以雕刻出大衛這麼棒的雕像呢?」


米開朗基羅回答:「我沒有雕刻啊!我只是把大理石的雜質去除而已,大衛本來就在裡面了!」


 


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能夠看到對方靈魂中潛藏的「大衛」,並讓對方去蕪存菁,你就是米開朗基羅了!心理學家說這叫做「米開朗基羅現象」。


 


意思就是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對方擁有和自己相似的理想自我的特質、價值觀或行為,當自己展現趨近理想我的行為時,對方的肯定與支持,會強化自己更朝向理想自我邁進,不斷趨近的過程之後會型塑出成功的理想自我。


 


而且經過這樣的互動關係之後,兩人對關係的滿意度和承諾都會很高,也會有很高的幸福感!


 


這讓我想到,曾經聽過朋友說:「我有今日的成就,都是因為有她(他)!」


「他支持我的想法...」「她會肯定我的決定...」


 


這些支持跟肯定也造就了一對一對關係中的米開朗基羅與大衛。


 


前幾天在公車上看到一對老夫妻,兩個人長得好像,連笑容都一樣,


老太太說:「中午吃水餃好不好?」


老先生說:「都好啊!只要是妳決定的都好!只要跟妳一起吃,什麼都好吃!」


老太太說:「只要你想吃的,我都煮給你吃!」


 


就是因為這樣的互動關係,讓他們到了這個年紀能夠手牽手,綻放兩個人一樣的燦爛笑容!因為他們彼此是對方的米開朗基羅啊!


 


也有朋友跟我說,他老婆對他做的事情都只會批評,永遠看不順眼,後來他跟老婆的感情越來越淡,


只空有婚姻的外殼了!


 


因為當自己無法遇到米開朗基羅成為完美的「大衛」時,心中一定有遺憾吧!


 


很喜歡「米開朗基羅現象」的說法!


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伴侶的米開朗基羅,把「大衛」雕塑出來!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遊戲是我教哲學與人生給學生做的活動,還蠻具啟發性的一個活動。


 


---------------------------------------------------------------------------------------------------------------------
幾乎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會想要保命,可是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活著嗎?
如果不知道,又怎麼知道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保命呢?這個問題似乎不合常理,
但是請想想看,有些人認為永久植物狀態與死亡沒有兩樣,
有些人則願意冷凍自己的身體,以便未來再被喚醒;不過,
雖然有許多人不會輕易放棄延長壽命的機會,卻對這樣的想法感到不寒而慄。
在這項遊戲中,我們要探究你直覺中認為活著需要哪些條件,
答錯的懲罰就是--死亡。至於這是什麼意思,就等梢後再說吧...

迎接挑戰
這項遊戲的目標是要保持活命。遊戲總共有三個回合,每個回合都有一個情境和兩個選項;你選擇哪一個選項,將會決定你繼續活命或者就此喪生。你一定要盡力選擇能讓自己活命的答案。每個情境的描述部直截了當,裡面沒有『陷阱』,你也不必擔心其他假設狀況。
在遊戲最後,你將會了解自己是不是還活著;不過,既然這是一場哲學遊戲,答案當然也不會如此直截了當…

第一回合:選擇傳送方式
你奉命必須前往火星執行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你非去不可,但是可以選擇採用什麼樣的交通方式。
一種選擇是透過傳送器。你在地球這一端踏上掃描儀,掃描儀就會把你的細胞狀態完全記錄下來,然後摧毀你的頭腦和身體。接著,掃描儀會將記錄的資訊傳送到火星上的複製儀。由於資訊是由光速傳送,因此,三分鐘即可到達目的地。複製儀將會利用新的物質,重新創造出一個與你原本一模一樣的頭腦和身體。火星上的這個人不但外表像你、思想像你,而且和你根本就沒有兩樣。這個人會覺得自己只是在地球上睡著,在火星上醒來。這種傳輸方式百分之百可靠。
另一種選擇則是搭乘太空船。太空船旅程非常危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會在途中失事,導致你喪生在太空中:不過,若是搭乘太空船平安抵達目的地,你的身體和頭腦就不需被摧毀。
你必須選擇能讓自己確保活命的方式。

選擇傳送器,還是太空船?

第二回合:選擇處置大腦的方式
不論是傳送器還是太空船,都成功把你送到火星上了:不過,火星上的生活卻是危機重重。這裡有兩種病毒,一種會摧毀人的身體部位,所幸醫藥科學突飛猛進,人工肢體和人工器官都早已不是問題。你不幸感染了這種病毒,而且因為病況嚴重,現在幾乎全身都是由人工的身體部位構成。

另一種病毒則是會攻擊腦部,雖然不會摧毀腦部,卻會千擾神經傳導路徑,導致記憶喪失、性情改變。一位著名的搖滾樂手感染了這種病毒,現在不但完全不記得自己寫過的歌曲,反而變得極為擅長會計。這種病毒確實奇怪得很!
令人難過的是,你也感染了這種病毒。醫生克服這種病毒的方式,就是利用先進的矽晶片,取代遭到病毒侵襲的頭腦部位。你的病情嚴重,幾乎整顆大腦都必須換成晶片:不過,試驗結果顯示,這麼做將能完全保住你原本的記憶、性情、未來規畫與信念等等,而且可以繼續過正常人的生活。
若不這麼做,就只能任由病毒肆虐,導致記憶喪失、性情改變。你必須做出最有機會保持活命的決定。

換上矽晶大腦,還是任由病毒肆虐?

第三回合:選擇處置身體的方式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不論病患當初做出哪一種選擇,科學家都已經有辦法修復病患腦部所受的損壞了。選擇換上矽晶大腦的人,又移植了有機大腦:遭受病毒肆虐的病患,性情也能穩定下來。
不過,科學進展卻也得到一項驚人發現。說來奇怪,科學竟然發現,輪迴轉世的現象確實存在。人類體內顯然部有一種非物質性的部位--姑且稱之為靈魂--會在死後離開原本的肉體,進入另一個剛出生的動物或人類幼兒體內。當然,靈魂不會把原本的記憶帶過去,否則我們早就知道輪迴轉世的現象了。一般認為,靈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人的個性:不過,由於先天遺傳和後天養育的影響非常大,因此靈魂的決定效果相對上頗為有限。至今為止,雖然你經歷了一段奇特的過去以及古怪的變化,你的靈魂卻還沒離開。

真正奇怪的是,如果靈魂儲存在冰點以下,超過一週就會死亡,這些事實與你必須做的最後一項決定息息相關。你患了重病,但是科學家已經快要找出這種疾病的解藥了。此外,科學家也已經發展出讓人類『冬眠』的冷凍技術,接受冷凍的人可以在日後被喚醒,而且完全保有原本的記憶與個性。你現在有兩個選項。
一個選項是死於目前的疾病。這麼一來,你的身體雖然會死,靈魂卻能繼續生存--但是請記住,你的靈魂將不會保有你目前的記憶、想法、慾望等等。第二個選項是接受冷凍,日後再解凍接受治療。這麼做將會摧毀你的靈魂,成功機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十:也就是說,解凍程序與治療方法有百分之七十的機率會失敗。
你必須選擇最有可能讓自己保持活命的選項。

接受冷凍,還是任由肉體死亡?

你有沒有平安過關?請根據以下的樹狀圖,看看你的答案有沒有讓你保持活命--如果有,再看看活下來的是哪一部分:心智、肉體,還是靈魂。



 


 


 


 


 


解答如下:


 





 


這項測驗的線上受試者約有百分之六十保持活命,百分之四十不幸喪生。不過,更重要的一點可能是,保持活命者究竟是哪個部分活了下來?


轉載於《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麥田出版


-----------------------------------------------------------------------------------------------------------------------------


不同的路徑代表你的思維邏輯,以及你自己重視的部分。


我最後活下來了,活下來的是「靈魂」!


跟我自己的人生哲學蠻接近的!


 


 


 


 


文章連結: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330457&p=1#2826178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捷運或公車讓座給老人家,本來覺得自己很有愛心,可是現在因為博愛座的顏色跟一般座位不一樣,如果坐下來,別人會投以異樣眼光,加上一直宣導要有讓座行為,讓座變成一種壓力,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讓座行為倒底是不是出於愛心,還是是為了避免社會壓力?」


 


今天上高等社心的課,討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理論。


理論認為內在動機是因為行為是出於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從事這種行為會讓自己覺得有趣、愉快有幸福感。


但是外在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而讓自己在從事外在動機的行為時,較不快樂。外在動機就像是賞罰之類的機制,或是為了達到外在目的,而非內在自發性的動機。


 


「所以連讓座的內在動機都有可能因為外在壓力而被削弱?」老師開始覺得匪夷所思,怎麼會有這種現象?


 


「當你坐了博愛座,被別人說:你可以坐博愛座嗎?只要一次之後,就算博愛座是空的,也不會再去坐。」一個學妹說了自己的經驗。


 


「而且啊!當你坐在博愛座上,就會有很多人投來異樣的眼光,會覺得位子有刺,坐不住!」一個學弟補充自己的感覺。


 


「你們難道不會覺得你先坐博愛座是為了等一下可以讓給有需要的人坐嗎?確保這個位子是可以讓出來的?」老師還是很疑惑怎麼大家會這樣想。


 


「不會啊!因為不一定會真的有需要的人上車,但是先坐下來之後,要承受眾人的眼光,很殺!」一個學妹回答老師的問題。


 


「那如果你們要讓坐在博愛座上的人讓座,會怎麼做?會直接去講嗎?」老師提出問題。


 


「只要眼睛一直看著那個人就好了啊!他就會站起來!」一個學弟說了大家常用的方法。


 


「原來我們這個社會大家要承受這麼大的社會壓力,連眼光都可以殺人!」老師講了他的感想。


 


這真是的有趣的現象啊!原來連讓座都有這麼多的心理歷程~~


 


可是如果你可以堅持自己的初衷,認為自己就算先坐博愛座,但是看到有需要的人一定會讓座,何必管眾人眼光呢?因為眾人並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會讓座,就先假設不可以坐在博愛座上,以免之後不讓座給需要的人。但是有多少人可以不管眾人的眼光呢?


 


這也是我們社會常見的文化,嫌疑犯就是有罪,法律是要找證據證明他是清白的;西方文化卻先認定嫌疑犯無罪,法律則是要找出其犯罪的證據。這也是為什麼只要有八卦,大家就認為一定是真的。


 


身處這個高度社會壓力、人際壓力的環境之下,我還是希望自己可以保持自己的初衷,對於眾人的眼光,我解讀成他們因為不瞭解,所以會誤解,那麼,我還是可以不被外在動機削弱我的內在動機,一樣可以追求我自己快樂與幸福的感受吧!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學期仍然接了哲學與人生的通識課,面對這些年齡層從18~55,生活經驗迥異的學生們,要讓他們在這個課程中學到什麼,實在傷透腦筋,又不能讓課程太困難、也不能讓他們一無所獲、總要讓他們上完這門課之後,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更清楚瞭解該如何抉擇與面對。


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找到課程目標,希望藉由這門課讓學生找到幸福!


 


轉載:哈彿的幸福課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道:《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捨區主管的信。

「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社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社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社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

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 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漢堡,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四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
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難道說,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他說。

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裡,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三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從副教授到終身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

就像第二組人,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有時候,人們並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傢俱。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歷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

「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面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

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

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

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

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上這門課,真是一種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學生學習。」一位讀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發給我們的郵件中寫道。她還說:事實上,這門課並不會幫我拿攻讀學位的學分。但比起其它課程,我更喜歡做這門課的作業。

在哈佛的校報上,也留下學生們的反饋意見:

「他教心理學,同其他心理學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他試圖讓你把這些理念,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從記『感恩簿』中收穫最大,在那裡,我每天寫下我充滿感激的事情。」「上這門課之前,聽到『冥想』這個詞,我會不以為然。但是現在,我驚奇地發現,它真的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放鬆了。」「我認識的每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說,這是他們在哈佛上過的最好的課。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說,它改變了她的生命,給了她一種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對幸福的理解,也改變了。」

甚至助教們也說,自打跟本-沙哈爾教授「幸福課」以來,一年中,身體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飲食、睡眠、人際關係,還有人生的方向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另一位助教稱,這門課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長薩默斯為自己的驚人之語「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課」的代價。即將去職的薩默斯悶悶不樂,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爾,討論要如何讓校長快樂起來的秘笈,本-沙哈爾慷慨支招。

首先,他現在可能很煩亂、失落、難過,這些都屬正常,因為他也是人。去大膽地經歷他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

第二,建議薩默斯本人,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波特的書,書中說: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並沒有像他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頂級大學的校長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細反省一下作為哈佛校長的經歷,回憶自己任期內的巔峰時刻,並用他所學到的東西,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辦法仍不奏效的話,本-沙哈爾支了最後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留下一個座位,校長先生可以旁聽這門課並做相應的論文。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下午所上舉辦系友論壇,主題是「漫談心理學與文學」,邀請平路演講,黃榮村與談。


 


平路說:「人們忘掉的比記得的多很多!」


 


是啊!因著這句話,我心理想著:「如果到了四十歲,從十歲的記憶開始計算,總共有三十年,10950天,可是我會記得過去這10950天中幾天的日子呢?更不用說到了五十歲或六十歲了!」


 


生命不就是每一天的累積?可是如果自己都忘掉曾經活著的每一天,又怎麼證明自己曾經度過這些生命刻畫過的歲月?


 


有人說:「當開始常常回憶過去的時光時,就表示你老了!」


以前只覺得很多老人真的很喜歡談論過去的豐功偉業或是生活經驗,卻不知道為什麼?


現在終於有些體悟,原來他們可能在潛意識中,想藉由回憶過去的時光,證明自己曾經認真的生活著!


 


我試圖回憶過去的時光,依著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工作...的時光軌跡,赫然發現自己能記得的人事物竟與歲月如此不成比例!


該如何才能重拾起過去的生命經驗?回到年少時對人生充滿熱情的初衷?


 


最近看到中視八點檔連續劇「光陰的故事」讓我憶起一點點高中時單純又快樂的時光!


記得高中因參加合唱團,認識了一群好朋友,有同社團的好友,也有其他男校合唱團的好友。那時的我們,認為這一輩子這一群人不可能會分開了!大家一起K書、一起練唱、一起出遊、一起聚會、一起吃喝玩樂...。認為這樣的友誼絕對是永遠 ...對「天下無不散的宴席」這樣的名言嗤之以鼻。


 


然而......物換星移,上不同大學後,部分好友繼續保持聯絡,漸漸地......只有兩兩朋友繼續聯絡,所謂的兩兩朋友是因為成為男女朋友。漸漸地......聽說兩兩朋友有的結婚了......有的也不聯絡了......


 


前幾天,很久很久沒聯絡的兩兩朋友中結婚的朋友跟我說,他們分居打算離婚了!原因是,他們覺得膩了,所以決定不當夫妻!他們從高中交往到結婚到分居到即將離婚的心理歷程是什麼?如果一直記得當初的甜蜜與熱情,是否歷程會不同?是什麼讓他們忘記了當初的愛情誓言?他們覺得現在一個人過比兩個人在一起更開心,那麼,記得過去對他們是有益還是有害呢?


 


我想這些問題有很多文學作品的內容中都已經回答!


 


也許忘掉比記得對人的功能更大!所以演化的結果,讓人們忘掉比記得的多!


 


但是,我不想渾渾噩噩的過完此生!我寧願記得過去所有的悲歡喜樂,證明我曾經認真的努力的活著、思考著。


 


我想這代表我年紀大了,因為我開始要認真回憶過去的時光,讓生命故事證明我曾走過的人生軌跡!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師,我想知道學期成績怎麼算的?我學期成績56分,想知道怎麼算的?」學期結束花了我好多時間算完成績,終於送出去的隔兩天,接到一個學生的電話。


 


我打開電腦查了一下「你期中考只考18分,期末考考54分;期中考佔30%,期末考佔40%,我能加分的都加了。」這一班的同學普遍不是很用功,我已經把平時成績、報告分數都拉很高,讓學期總成績高一點。


 


「嗚嗚......」電話那頭學生開始啜泣了起來。


「老師,我這學期有五科不及格,妳是不是可以讓我有補救的機會?」


ㄟ......我頓時陷入天人交戰......想起大學時候......


 


一個土木系的同學跟我說:


「妳知道嗎?我去找我們老師啊!我跟老師說,老師:這一科可不可以讓我及格?我這一科要是不及格,就被二一了,那我就要去當兵了?」同學去跟老師求請~~


「妳知道我們老師怎麼說嗎?」


他說:「喔~~這樣喔~~那很好啊~~為國效力~~我們還是好朋友啊!!」


「哈哈哈哈......」我看同學一臉苦悶的樣子,可是覺得這個老師真絕,好好笑。


「你們老師怎麼這樣啊!心腸真狠哩~~」「對啊!我完蛋了,要去當兵了啦!」同學哭喪著臉,想著接下來可能要進入軍中接受磨練,已經一副世界末日的樣子。


 


現在換我遇到這種難題,心中想著學生也許生活上遇到什麼困難,


「妳家裡有什麼狀況嗎?還是生活遇到什麼問題?」


「沒有啊!我也都有唸書,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都考不好?嗚嗚......」


「不過我成績已經送出去,不能隨便改成績。」而且自己要為自己負責吧!我心理是這樣想的。如果我因為妳的求情讓妳過,妳是不是永遠都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負責?這樣對別人同學也很不公平。


「老師,我們導師說妳可以跟系秘書講,就可以改成績。」


挖哩,現在的小孩是怎樣?請老師幫忙還這麼沒禮貌......


本來還想瞭解一下學生的問題幫幫她,看樣子真的應該讓她學習為自己負責才是。拒絕學生的要求之後掛掉電話。心中還是有些不忍心。


 


以前我們考不好,都是自己認了,再重修囉!


有一些同學被二一,就再重考進來啊!有時候還考到更好的學校跟系所,也不見得不好。


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為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反而是人生中更重要的一課。


祝福這個學生能在挫折的過程中學習成長。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這張圖片中你看到什麼呢?


是看到一個花瓶?


還是兩張人臉?


 



 


這張圖片你看到少婦?


還是看到老婆婆?


 


其實花瓶跟人臉同時存在圖片中,


少婦跟老婆婆也同時存在圖片中。


你看到什麼


跟你注意的焦點有關


跟你知覺的感受有關


跟你心中的情感有關


 


人生亦是如此


眼見為憑是真卻也不是真


鏡花水月是虛卻也不是虛


心之所向  命之所向


 


如同六祖慧能所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佛羅倫斯城座座殘宮破殿中放射出來,


照耀在今日世界的光是多麼地明亮呀!


宮殿中美麗而寧靜的角落裡,


昔日雕刻家已然不朽。


他們肩並肩與米開朗基羅、提香、拉斐爾,


以及歷代詩人、史學家、哲學家齊列。


而就在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師身旁,


那些帶著王冠的頭顱與全副武裝的戰士,


卻是顯得那麼寒傖而易遭遺忘‥‥ 「榮耀與權力」已深埋塵沙之中─


唯有高貴心靈深思之後的產物得以不朽,


且沒有喧嘩,一律平等。


(Dickens, 1846, Pictures from Italy)


 


教授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讓研究生們瞭解做研究的意義,特地針對教授的職志做了說明。


在最後他摘錄狄更斯的這一段話。讓我對於知識的力量,有更深的體悟。


 


曾在歷史上呼風喚雨的帝王們,握有他人生死權力的戰士們,


都已深埋塵土之中,


唯有知識與思想的作品流傳千年不朽。


 


反思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雖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卻嚮往自己的思想與創造的知識能對人類有所幫助。


以此期許自己,


學術的道路也許不再艱苦。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個碩士班的學弟在seminar的課程報告他碩士論文的進度。


主題是關於:職場中的人際壓力,探討主管與部屬上下關係的人際壓力源,以及同事之間水平關係的人際壓力源。是個蠻有趣的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來自部屬的壓力源是最少的!幾乎所有的壓力源平均分配在主管與同事的互動之間......」學弟很認真的報告著他的研究結果。


 


報告結束後,指導教授針對學弟的研究提出看法。


「我覺得來自部屬的壓力,應該一定有啊!就像你們這些學生都不畢業,我就覺得壓力很大啊!還有啊!像是我講了你們聽不懂,我也覺得壓力很大啊!」


因為指導教授目前門徒眾多:碩士班的學生有三位碩四、四位碩三、四位碩二、四位碩一。總計十五名碩士生要指導。


 


「哈哈哈!」我在心理一直暗笑,又不能笑出來。實在覺得很痛楛。


我還一直以為指導教授讓學生畢不了業會有一種成就感,原來也是有壓力的啊!


這樣的壓力,應該也涉及大師本身面子與裡子的問題。


難怪《射鵰英雄傳》中江南七怪一直教不會郭靖武功,而對郭靖生氣,應該也是因為承受了來自下屬的壓力源所導致。


 


佛洛伊德曾說過:「成熟,就是有能力適應生活中的模糊。」


有了這一層體認之後,我應該更能適應博士班模糊理論的指導哲學了!


 


 

sctsa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